最后一战打碎维拉的欧冠梦,曼联的表现依然让人难以评价
对于曼联来说,欧联杯决赛哨声吹响的那一刻,这个堪称噩梦的赛季就已经结束了,以噩梦般的结尾。
但是,赛季最后一轮,阿斯顿维拉还有争夺欧冠席位的可能性,所以在这场比赛,阿斯顿维拉注定还要全力以赴,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曼联自然不希望在最后一个主场继续丢人,这是他们本场比赛的第一动力。
第二动力,则是阿莫林和球员可以证明自己,欧联杯决赛的结果本可以是另一个样子。
所以在这场略显奇怪的比赛中,你可以从中发掘很多信息,依照你的审美和标准。
在这场比赛,阿莫林几乎没有改变自己的首发思路。
和欧联杯决赛相比,他仅仅改变了门将和左右两个边中卫的人选,由海文和林德勒夫代替了卢克-肖和约罗,门将位置则派上了巴因迪尔。
在决赛失利之后,这显然是教练和球员重新证明自己的一个机会,毕竟这场比赛的强度还是在线的,所以在开场之后,你可以看到曼联球员的跑动能力大幅提升,由此在前15分钟创造出了大量的好机会:
这样的表现,显然和对阵热刺时是截然不同的。
阿莫林和球员可以以此为据,尤其是阿莫林,证明自己的战术和打法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为什么只能在失败之后,带着证明自己的心理层面的额外动力,才能踢出强度呢?
在过去几年,曼联其实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包括在对阵死敌时大比分落败,之后的下一场比赛往往就能踢好,也包括平时的比赛踢得稀里糊涂,每每到了杯赛的关键时刻,却又能爆发出额外的神力。
阿莫林接手之初,就对球队这样的表现波动很是愤怒,滕哈赫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样的问题,两任主帅都将此归结为态度层面的原因,引申为曼联踢球的责任感等等等等。
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力问题。
注意力更为集中时,能力展现得比较充分,战术执行得也不错,但到了可以划水的时候,就无法保持住一个稳定的下限,这其实就是实力不足的体现。
没有球员能在漫长的赛季里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都会有表现上的波动,平抑首发和主力球员的表现波动,这其实就是替补球员存在的意义,而另一种办法,其实就是战术层面的互相掩护。
曼联之所以做不到稳定发挥,和这一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前15分钟,曼联表现出色,但在第14分钟,阿斯顿维拉照样抓住了曼联的问题:
过程中,自身出球失误,布鲁诺作为双中场之一,不观察局势,和卡塞米罗形成一前一后的无效站位,海文前出却没有形成压制效果,最终还是被阿斯顿维拉从中路打出。
类似的问题,在第20分钟又再一次出现:
当能力的波动区间并不够小,战术上又因为球员特点而无法形成良好掩护的情况下,曼联今天好,明天差,差到谷底,还能反弹,反弹上去,却无法保持,很多事情就都能得到解释了。
从战术上来说,今天阿斯顿维拉的目标注定是首先保证不输,因为在只拿1分的情况下,他们也有机会来到第5名。
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今天确实打得略显保守,给曼联后场的压力不大,在上半场中后段,能够打出一些进攻的,还是曼联:
直至在上半场末段,赫伊伦制造埃米利亚诺-马丁内斯的出击犯规,这让曼联获得了多打一人的优势:
这显然是曼联今天以胜利为结尾的重要基础,否则在人数均等的情况下,曼联显然是比对手更不稳定的存在。
这让曼联在下半场回来之后就牢牢占据了场上的优势,而在体能支出的情况下,下半场的前15分钟和上半场一样,同样也是机会多多:
哪怕抢开局结束之后,曼联也是场上更接近进球的一方:
然而,曼联的第一个进球在第76分钟才到来:
锁定比分的进球更是延迟到了第87分钟,还是依靠点球才获得了这个机会:
在改变比分之前,维拉不仅还在捕捉曼联中后场站位和后卫线时常脱节的问题:
甚至还在第73分钟一度捕捉到了曼联的失误,差点成为了率先进球的一方:
如果少打一人的阿斯顿维拉率先进球,甚至在这个客场拿走3分,留在场内听阿莫林讲话的球迷,还会剩下多少呢?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理解阿莫林的苦衷,就像马奎尔,他的确在曼联进军欧联杯决赛的过程中发挥出色,但这样的处理球失误,其实就不是一个顶级球员应该打出的表现。
包括布鲁诺,他就不应该打在卡塞米罗身侧的位置,他的防守意识、习惯和下脚动作都不支持他靠后活动,欧联杯决赛的糟糕发挥,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他也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踢更靠前的位置了。
这两名球员都一样,遇到阿莫林的时候都已经晚了,无法更好地帮助主教练,也包括卡塞米罗,否则他不会经历一个从替补席到主力组的过程。
老将皆如此,你指望一群菜鸟和雏鸡来支撑阿莫林的战术?
主场多打一人,这支曼联需要整整30分钟才能敲开对手的大门,那么人家在争欧冠,我们敬陪末座,非常合理。
输掉欧联杯决赛,阿莫林注定被集火,这是我们早早就给出的“精彩预告”,但人家阿莫林也有理由说的,你这批人什么人啊?就让我带?
说穿了,即便欧联杯决赛上的战术变化暴露了阿莫林对于比赛强度的不切实际的判断,你也很难给这个仅仅带队半年的教练下一个什么准确的定性,因为这家俱乐部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糟糕,尤其如果你将曼联复兴的目标设置为争夺联赛冠军的高度。
这是一批能够提供稳定表现的球员吗?这是一批能够为球队保驾护航的管理层吗?这是一批能够为俱乐部指明前路的老板吗?
说难听点,全部滚蛋,都不会有一个冤枉的。
然而,多年的斑驳印记不是用铅笔写的,你没办法用橡皮擦让曼联重新变回一张白纸。
在诸多线头里,你终归要从中抓住一个,尝试着从这一个线头解开过去十多年的纷繁复杂,而不是今天从这个线头开始尝试,明天又转向另一个线头。
去年夏窗,管理层已经亲手搞死了滕哈赫,用一种看似在支持他的方式,如今和这位险些将曼联带到深渊的coach合作,管理层能否从去年的学费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