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特塔助阿森纳逆转大巴黎的四大策略

作者: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2025-05-07 23:22:51阅读次数:0

米克尔・阿尔特塔(Mikel Arteta)直言,阿森纳全队憋着一股 “愤怒、不甘与挫败的劲儿”,决心在欧冠半决赛次回合中,强势逆转首回合 0 比 1 不敌巴黎圣日耳曼的不利局面。

图片

对于当地时间周三奔赴巴黎观赛的阿森纳球迷而言,这座城市宛如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2006 年,阿森纳正是在巴黎痛失欧冠决赛,此番故地重游,往昔的苦涩回忆再度涌上心头,大家心中满是忐忑。

回顾往昔赛事,阿森纳在近七场各项赛事的半决赛中,竟然颗粒无收,战绩为五负两平。不过,巴黎圣日耳曼在欧冠赛场上也并非一路坦途,过往多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那些惨痛的失利同样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所以,这轮对决究竟鹿死谁手,依旧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托马斯・帕蒂(Thomas Partey)回归中场,这一变动极有可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而奥斯曼・登贝莱(Ousmane Dembele)从周一开始才恢复训练,他的身体状况如何,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首回合较量中,路易斯・恩里克(Luis Enrique)在战术博弈上占据上风,不过,阿尔特塔在比赛中途灵活调整战术,或许能让后续局势朝着对阿森纳有利的方向发展。

抛开紧张情绪和沉重的历史包袱,阿森纳球迷仍有充分理由保持乐观。具体来说,有四大关键因素值得期待。

1. 延续比赛中途启用的 4 - 2 - 3 - 1 高压逼抢战术

对于那些心存悲观的阿森纳球迷而言,这里有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阿森纳要做的首要之事,便是延续比赛中后半段行之有效的战术,准确来讲,是比赛后 70 分钟的战术,而不是前 20 分钟那糟糕透顶的表现。

图片

首回合在酋长球场,开场仅仅 20 分钟,巴黎圣日耳曼便如猛虎下山,完全压制住了阿森纳。他们的进攻犀利无比,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轻易地穿透了阿森纳的中场防线。在这 20 分钟里,巴黎圣日耳曼的控球率高达 77%,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势,将主场作战的阿森纳逼得节节败退。

恩里克的初始战术布置,让阿森纳的 4 - 4 - 2 阵型陷入了困境。法比安・鲁伊斯(Fabian Ruiz)和若昂・内维斯(Joao Neves)大胆前压,死死牵制住德克兰・赖斯(Declan Rice)和米克尔・梅里诺(Mikel Merino),这使得奥斯曼・登贝莱得以从锋线回撤,在中场瞬间形成人数优势。每当阿森纳的双中场试图盯防登贝莱时,对方前压的两名中场球员中,总有一人处于无人盯防的空位,轻松接球。

图片

在《当日比赛》节目中,评论员斯蒂芬・沃诺克(Stephen Warnock)精准分析指出,阿森纳的布卡约・萨卡(Bukayo Saka)过早地脱离 4 - 4 - 2 阵型,致使球队左路防线门户大开,被巴黎圣日耳曼敏锐地抓住机会,频频发动致命攻击。

见势不妙,阿尔特塔果断调整战术,将阵型变为 4 - 2 - 3 - 1,安排马丁・厄德高(Martin Odegaard)从前锋线回撤至中场,专门盯防维蒂尼亚(Vitinha)。阵型调整后,阿森纳在中场多了一个人手,得以从容应对维蒂尼亚、内维斯和鲁伊斯之间灵活多变的跑位配合。与此同时,中后卫更加积极地前压,主动逼抢登贝莱,成功遏制住了巴黎圣日耳曼的猛烈攻势。

图片

阿森纳逐渐找回比赛信心,通过在中场的一次次成功抢断,开始掌控场上主动权,进攻球员也得以更多地拿球组织进攻。从第 21 分钟到第 95 分钟,阿森纳的控球率飙升至 55%,射门次数也以 10 比 7 领先巴黎圣日耳曼。

帕蒂的回归,有望助力阿森纳再次打出这般精彩表现,甚至青出于蓝。在上周的比赛中,倘若帕蒂在场,或许便能及时洞察危险,成功阻止登贝莱打入制胜球;在盯防巴黎圣日耳曼中场球员时,凭借他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意识,防守选位定会比梅里诺更加精准、到位。

但此役的关键一役在于:厄德高对维蒂尼亚的盯防任务。维蒂尼亚堪称恩里克传控战术中的节奏掌控大师和进攻组织核心。在欧洲五大联赛中,他场均触球高达 117 次,完成传球 98 次,这两项数据仅次于拜仁慕尼黑的约书亚・基米希(Joshua Kimmich)。只要成功限制住维蒂尼亚,便极有可能打乱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节奏,让他们的进攻陷入混乱。

2. 让厄德高回撤更深,与萨卡联动掌控比赛节奏

采用 4 - 2 - 3 - 1 阵型后,阿森纳在阵容结构上,终于能与巴黎圣日耳曼一较高下。这一改变,不仅解决了诸多棘手问题,还让双方在场上形成均势局面。在此基础上,阿尔特塔可以将战术重心,放在如何在控球时,充分挖掘厄德高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他的作用。

图片

部分球迷曾批评这位挪威球员,在关键比赛中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影响力不足。阿尔特塔在首回合赛后透露:“比赛开始 15 到 20 分钟后,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个关键问题,随后在剩余比赛中始终保持调整后的战术,正是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势。” 当被进一步追问具体问题时,他补充道:“这与我们控球时的表现息息相关,在某些特定时刻,我们没能合理出球,一旦对手回撤密集防守,我们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

阿尔特塔这番话,很可能是在暗指厄德高在阿森纳控球时,未能及时有效地接应队友传球。比赛前 20 分钟,厄德高的触球次数寥寥无几,仅为 3 次。例如在第 11 分钟,厄德高未能及时出现在接应位置,无奈之下,威廉・萨利巴(William Saliba)和大卫・拉亚(David Raya)只能被迫进行两次传球,结果球权还是被巴黎圣日耳曼成功抢走。

图片

随着比赛的深入,厄德高的表现有所起色,逐渐帮助阿森纳组织起一些有效进攻。但以他一贯的高标准来衡量,整体影响力依旧未能充分展现。全场 30 次传球中,只有 10 次是向前超过 1 码的具有威胁性的有效传球。

图片

解决办法就是让厄德高回撤得更深一些。当这位阿森纳队长在中场右侧接球时,他能够凭借出色的控球能力,更好地掌控球权,与队友展开行云流水般的传切配合。对比厄德高在首回合对阵巴黎圣日耳曼和欧冠小组赛 7 比 1 大胜埃因霍温比赛中的热点图,便能清晰发现其中的差异。后者那场比赛,被普遍认为是他本赛季的高光时刻之一。

阿尔特塔需要让厄德高回撤到更深的位置,在那里,厄德高可以凭借一脚出球的精湛技术,巧妙避开对手的凶狠逼抢,牢牢掌控比赛节奏。如此一来,既能有效避免阿森纳在控球时被对手抢断,又能与萨卡形成更加流畅、默契的配合,为球队的进攻注入强大动力。

3. 学习阿斯顿维拉下半场的强攻,展现果敢与侵略性

上述是阿尔特塔从首回合比赛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本周他还应深入研究阿斯顿维拉在欧冠四分之一决赛次回合的惊艳表现。尽管维拉最终以总比分 4 比 5 遗憾被淘汰,但他们在次回合中,以 3 比 2 的比分战胜了强大的巴黎圣日耳曼,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和勇气。

路易斯・恩里克赛后无奈坦言:“我从未见过我的球队在比赛中如此被动,对手当时面临被淘汰的绝境,不得不放手一搏,他们进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冲击力,着实令人震惊。” 而这,恰恰是阿森纳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图片

阿斯顿维拉在比赛中所展现出的紧迫感、进攻的直接性和无畏的勇气,让巴黎圣日耳曼的防线瞬间陷入混乱。或许是因为过往多次在关键时刻失利,留下了心理阴影,巴黎圣日耳曼的球员们逐渐回缩防守,最终被摩根・罗杰斯(Morgan Rodgers)的持球推进和马库斯・拉什福德(Marcus Rashford)的惊人速度冲垮防线,败下阵来。

前文已经详细探讨过阿森纳如何压制巴黎圣日耳曼、掌控比赛节奏的方法。倘若他们在控球时,也能像阿斯顿维拉一样,大胆冒险,积极主动地进攻,便能如同维拉那般,成功打乱对手的防线部署,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

阿森纳实现这一战术的关键人物,是迈尔斯・刘易斯 - 斯凯利(Miles Lewis-Skelley)。在首回合比赛中,他曾短暂成为场上的焦点人物。通过在控球时灵活转身,巧妙突破阿什拉夫・哈基米(Achraf Hakimi)的防守,为球队打开了宝贵的进攻空间。哈基米在防守时,既要盯防加布里埃尔・马丁内利(Gabriel Martinelli),又要兼顾刘易斯 - 斯凯利的内切突破,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周全。如今帕蒂回归,赖斯得以向前前提参与进攻,他若能像维拉球员那样,果断持球推进,必将有望在对方防线中制造出混乱局面,为球队创造更多得分良机。

4. 将冒险进攻转化为定位球优势

如果上述战术都能顺利实施,阿森纳有望在次回合赢得比首回合更多的任意球和角球机会。而这,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在巴黎取得进球、实现逆转的关键突破口。

图片

本赛季英超联赛中,阿森纳通过定位球战术,已经成功斩获 14 粒进球,定位球预期进球数更是高达 15.91,在欧洲五大联赛中独占鳌头。反观巴黎圣日耳曼,在法甲联赛中,他们在定位球防守上已经丢掉 10 球,其中 6 球来自角球。定位球失球占总失球数的比例高达 30.35%,这一比例在法甲联赛中高居榜首,在欧洲五大联赛中也位列第六。

首回合比赛前,很多人都敏锐地关注到了双方在定位球攻防上的巨大差距。然而,在实际比赛中,阿森纳仅在巴黎圣日耳曼半场赢得 3 个角球和 6 次任意球机会,实在少得可怜。若阿尔特塔的战术部署得当,这些数据将会大幅提升,从而为阿森纳创造出更多极具威胁的定位球得分良机。毕竟,定位球一直以来都是阿森纳近年来攻城拔寨的得分利器。

综上所述,这四大战术策略,或许就是阿森纳在巴黎创造奇迹、实现逆转的制胜法宝:采用 4 - 2 - 3 - 1 阵型,实施高压逼抢,限制巴黎圣日耳曼中场的流畅运转;让厄德高回撤,掌控比赛节奏;在控球时大胆进攻,展现出果敢与侵略性;充分发挥定位球优势,把握每一次得分机会。

(编译自BBC)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